6年前,广东省广州市提出加快建设广州南沙城市副中心,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国际化滨海城市。南沙被赋予了建设广州未来之城的新使命,开启了“千年商都”广州由滨江城市走向滨海城市的重大战略转变。近年来,广州南沙先后获批国家级新区,挂牌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在国家战略大局中地位不断提升。当前,南沙正发挥粤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发展迈入快车道,在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上取得重大进展。
“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乘坐时速160公里的“全国最快地铁”——广州地铁18号线约30分钟可到广州市中心,从南沙庆盛站乘坐广深港高铁21分钟即到深圳福田中心区,而到香港西九龙也只需35分钟……如今,广州南沙“半小时交通圈”已覆盖大湾区多个主要城市。
“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使南沙与香港实现半小时通达,大大降低了出行成本和时间,从南沙去大湾区任何一个主要城市都可在1小时内实现,对企业业务扩展非常有益。”在南沙创设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运营总监卢志强说。
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的吕冬深有感触地说:“2008年,坐大巴再转车,从广州到南沙要花五六个小时。”如今,南沙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助推吕冬所在的研究中心与广州市区、东莞及深圳等城市的多个新材料企业展开合作,加速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近年来,广州南沙聚力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加快推进一批轨道交通、高快速路、航运物流项目。
南沙大桥连通珠江东西岸,为珠江口增添了一条过江通道,打通了大湾区的“动脉”;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打通了泛珠三角与内陆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广州地铁18号线还将南延中山、北通东莞……高铁、地铁、路桥网、海运四大交通体系形成立体交互网,深中通道正在加速建设……南沙在“轨道上的大湾区”核心位置进一步凸显。
目前,南沙与湾区内周边地区间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往来更加便捷,“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南沙并未止步于此。在加速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迈向大湾区交通中心的同时,南沙还描绘了一幅“新蓝图”,提升城市能级,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协同带动南沙成为大湾区功能中心、服务中心。
规则机制“软联通”
随着交通的完善及提速,更多的港澳人才不断汇聚在南沙。但粤港澳三地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规则融通贯通成了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对此,南沙创设了新型合作机制,成立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并积极推动规则衔接在各领域试点,不断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南沙15家银行机构获得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资格,“南向通”“北向通”产品已超1700种,大湾区跨境理财有了多样选择;积极推进科创要素流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科研资金跨境流动,已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划拨了1.2亿元科研资金、建设与合作经费……
在港澳居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上,南沙走在前列,实现了职业资格认可先行突破;率先出台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凭此港澳专业技术人才能直接参与内地人才评价渠道;向港澳具备条件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敞开了大门,出台了港澳工程及相关咨询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管理办法,港澳具备条件的企业和专业人士经合法备案,可在南沙自贸片区直接提供服务。
“我3年多前来到南沙创业,见证了南沙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香港企业来到南沙。”香港青年陈昶之在创业初期到南沙“湾区启梦港”参加了南沙区共青团面向港澳青年开展的系列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港澳青创赋能TALK”课程,加深了对内地规则的了解,南沙的诸多举措让他对赴内地创业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气。
“南沙在科创、金融、法律、人才就业等方面不断破解政策堵点,切实加强与港澳的规则对接,营造便利港澳人士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说,南沙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为粤港澳人才、企业在南沙就业、认证提供极大便利。
人才合作不断深化
大湾区人才的跨境流动频率增加,对南沙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打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科创环境,南沙在科技人才“智联通”上先行先试。
2021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落地南沙,广东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港澳青创30条”、“科创16条”、南沙人才卡……南沙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逐梦的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一大批港澳青年来此创新创业。
“广州南沙在柔性引进人才政策上的创新,为我们和香港地区高校合作打开了新通道。如公司与香港大学口腔医学教授联合申报的粤港澳合作项目,政府的资金以前只能在内地公司使用,现在可以直接划拨到香港大学,解决了香港高校在职教授担心不能全职来内地工作,就享受不到政府扶持的难题。”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彬说。
而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优势与条件,结合香港的医疗资源和内地的成果转化优势,最早打破国外垄断,将3D打印牙齿技术落地珠三角。
筑“双创”乐土,引凤凰来栖。如今,粤港澳三地高端人才、前沿科技正快速向南沙聚集。据统计,2021年,南沙新认定区高层次人才150余名,累计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1.5万人,较2017年增长5.3倍。
“越来越多的港澳人才和科创企业通过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这一平台来到南沙这片土地就业创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通过这一平台走向港澳,进而走向世界。”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深刻体会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给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带来的机遇。(经济日报记者 张建军)
?
“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乘坐时速160公里的“全国最快地铁”——广州地铁18号线约30分钟可到广州市中心,从南沙庆盛站乘坐广深港高铁21分钟即到深圳福田中心区,而到香港西九龙也只需35分钟……如今,广州南沙“半小时交通圈”已覆盖大湾区多个主要城市。
“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使南沙与香港实现半小时通达,大大降低了出行成本和时间,从南沙去大湾区任何一个主要城市都可在1小时内实现,对企业业务扩展非常有益。”在南沙创设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运营总监卢志强说。
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的吕冬深有感触地说:“2008年,坐大巴再转车,从广州到南沙要花五六个小时。”如今,南沙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助推吕冬所在的研究中心与广州市区、东莞及深圳等城市的多个新材料企业展开合作,加速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近年来,广州南沙聚力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加快推进一批轨道交通、高快速路、航运物流项目。
南沙大桥连通珠江东西岸,为珠江口增添了一条过江通道,打通了大湾区的“动脉”;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打通了泛珠三角与内陆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广州地铁18号线还将南延中山、北通东莞……高铁、地铁、路桥网、海运四大交通体系形成立体交互网,深中通道正在加速建设……南沙在“轨道上的大湾区”核心位置进一步凸显。
目前,南沙与湾区内周边地区间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往来更加便捷,“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
南沙并未止步于此。在加速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迈向大湾区交通中心的同时,南沙还描绘了一幅“新蓝图”,提升城市能级,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协同带动南沙成为大湾区功能中心、服务中心。
规则机制“软联通”
随着交通的完善及提速,更多的港澳人才不断汇聚在南沙。但粤港澳三地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规则融通贯通成了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对此,南沙创设了新型合作机制,成立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并积极推动规则衔接在各领域试点,不断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南沙15家银行机构获得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资格,“南向通”“北向通”产品已超1700种,大湾区跨境理财有了多样选择;积极推进科创要素流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科研资金跨境流动,已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划拨了1.2亿元科研资金、建设与合作经费……
在港澳居民最关心的就业问题上,南沙走在前列,实现了职业资格认可先行突破;率先出台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凭此港澳专业技术人才能直接参与内地人才评价渠道;向港澳具备条件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敞开了大门,出台了港澳工程及相关咨询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管理办法,港澳具备条件的企业和专业人士经合法备案,可在南沙自贸片区直接提供服务。
“我3年多前来到南沙创业,见证了南沙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香港企业来到南沙。”香港青年陈昶之在创业初期到南沙“湾区启梦港”参加了南沙区共青团面向港澳青年开展的系列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港澳青创赋能TALK”课程,加深了对内地规则的了解,南沙的诸多举措让他对赴内地创业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气。
“南沙在科创、金融、法律、人才就业等方面不断破解政策堵点,切实加强与港澳的规则对接,营造便利港澳人士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说,南沙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为粤港澳人才、企业在南沙就业、认证提供极大便利。
人才合作不断深化
大湾区人才的跨境流动频率增加,对南沙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打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科创环境,南沙在科技人才“智联通”上先行先试。
2021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落地南沙,广东省人才重大管理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优先在南沙开展试点。
“港澳青创30条”、“科创16条”、南沙人才卡……南沙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逐梦的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一大批港澳青年来此创新创业。
“广州南沙在柔性引进人才政策上的创新,为我们和香港地区高校合作打开了新通道。如公司与香港大学口腔医学教授联合申报的粤港澳合作项目,政府的资金以前只能在内地公司使用,现在可以直接划拨到香港大学,解决了香港高校在职教授担心不能全职来内地工作,就享受不到政府扶持的难题。”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彬说。
而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优势与条件,结合香港的医疗资源和内地的成果转化优势,最早打破国外垄断,将3D打印牙齿技术落地珠三角。
筑“双创”乐土,引凤凰来栖。如今,粤港澳三地高端人才、前沿科技正快速向南沙聚集。据统计,2021年,南沙新认定区高层次人才150余名,累计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1.5万人,较2017年增长5.3倍。
“越来越多的港澳人才和科创企业通过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这一平台来到南沙这片土地就业创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通过这一平台走向港澳,进而走向世界。”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深刻体会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给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带来的机遇。(经济日报记者 张建军)
?